2011年3月10日 星期四

轉載 對科展/主題探究的想法

對於實驗室/專題研究的想法
...以下著重在教育上的想法與改進研究學習的觀點。
若說探索課程時培養學生自我生活態度、生活紀律與經營人我關係;專題研究與準備科展則是訓練學生智力上的能力與獨立性
科展面臨的問題是...學生習以為常的考試/課本文化 vs.要求主動、膽識、眼界與能自我解說(self-consistent)研究文化之間的落差。前者,有助於升學競爭;後者則有益生涯裡的創新活動。然而,前者的成功,往往不能直接轉化成創新活動,畢竟考試是為評量對既有知識的掌握度。以教育為例,亞洲國家總能拿出傲人高、國中小的數理測驗成績;但在高等教育上,我們卻未能培養足夠數額的創新與議題領導人才。長久以來,大部分的大學生或研究生仍在等待老師來告訴他們怎麼做,這也反應一種被動與安於標準化的成長過程。我以為,培養學生在智力上的主動、膽識、眼界與研究方法,是相當重要;這將會幫助他們也會在未來的生涯找到獨特的利基(niches)

國二的這段期間(三月到五月),應是實驗室最繁忙的時候。這有點像研究生趕論文,重要的數據在接近期限時才會出現較完整面貌。這時候通常出現兩個交互影響的瓶頸:1.收集更多研究上可用的數據2.需要增進研究的理論基礎與深度在拼第一個瓶頸的時候,焚膏繼晷地追求研究進度,對於學生、家長與指導老師都是精神與體力上的挑戰。台面上、下,也對於讓國中生經歷這樣的學習歷程(如留校很長,很晚)有所掛心,甚至在師-生-親間有所拔河。過去幾年的經驗呈現,至少大家是在同一條船上(為學生),牙咬一咬還是能把事情完成。關於第二個瓶頸,我相信學生在專題研究所受的「研究方法」訓練是足夠的,然而在「研究知識」除了老師的學識經驗外,若有專業人士的樂意幫忙,將會提升學生的知識眼界
在考慮增進學生專題研究的理論與深度,我探詢之前的授業老師是否願意來點撥國中生。我跟他說,學生比他研究室的學生還認真,傳照片給他看,說:「你看,他們做研究累到躺在地上睡覺。」老師很喜歡認真的學生,也關心科學扎根的工作,很乾脆地答應下來要來看一看。我認為學生與教授對話,不應著重在教授要跟學生講什麼,而是學生你們打算跟老師講什麼,然後他再從你所提供的資訊,點撥盲點並給予一些建議。因此,我建議當學生有這樣機會作闡述時,至少應該:
1.    把研究問題講清楚、弄明白。
2.    把研究方法仔細思考(即是,如何回答研究問題)
這個安排希望能夠找出一個模式讓學生能與學術專業人士對話,從而獲益。
學校裡的專題研究與科展活動,應是一個培養知識能力與思考獨立性的過程,而不是附屬於升學下的工具。學習,套句我另一位老師所說,應有:小學生的活潑、研究所的程度、中學的調皮搗蛋與大學生的唯美浪漫。第一、三、四項我們都有了,現在往第二項邁進...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***高築牆、廣積糧***

**2015成功科研:I:問題、II:回饋,III:撰寫、IV:55屆心得**
**2014成功科研:I:問題、II:回饋,III:撰寫、IV:54屆心得**2014國展在宜蘭2014國際科展
**2013成功科研I:問題II:回饋,III:撰寫IV53屆心得**2013國展在新竹
**2012成功科研I:問題、II:想法、III:感想、IV:52屆心得**2012國展在彰化
**2011成功科研I:問題、II:想法、III:心得、IV:51屆心得**
**全國探究大會JSPVII-2017福科IV-2014二水III-2013交大II-2012龍山**